1942年,太平洋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去,日军在中途岛吃了大亏,转头就想在中国大陆找回场子。
于是,一场代号为“浙赣作战”的大规模攻势拉开帷幕。
日军调集了14万兵力,气势汹汹地扑向浙赣铁路沿线,目标直指盟军机场群和中国东南沿海的补给线。
中国军队也不甘示弱,第三战区联合第九战区,20万将士严阵以待,准备给日军来一场硬核反击。
这场战役,堪称抗日版的“史诗大片”,剧情跌宕起伏,战斗场面火爆,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。
浙赣铁路,这条贯穿浙江、江西两省的交通大动脉,不仅是华东地区的“生命线”,更是盟军轰炸日本本土的前沿基地。
衢州、丽水、玉山等机场,成了日军眼中的“眼中钉”。
尤其是1942年4月18日,美军杜立特航空队空袭东京后,降落在浙赣机场,彻底激怒了日军大本营。
日军高层一拍桌子:“必须摧毁这些机场,绝不能让敌人再有机会轰炸我们!”于是,浙赣会战正式打响。
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,这位抗日版的“诸葛亮”,早已察觉日军的动向。
他判断日军会分东西两路夹击,东路从杭州南下,西路从南昌东进,最终在衢州会师。
于是,顾祝同提前布阵,将战区主力部署在浙西、赣东地区,形成纵深梯次防御体系。
东路有第10集团军防守钱塘江以南,西路有第19集团军进驻赣东,衢州则由第25集团军拱卫。
顾祝同的“神预判”,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5月15日,日军第13军率先发起进攻,第116师团从杭州沿浙赣铁路南下,第22师团、第32师团则从萧山、绍兴出发,企图合围中国第10集团军主力。
中国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命令第88军在富阳至桐庐一线展开防御,依托富春江两岸的山地构筑工事。
16日拂晓,日军在飞机、重炮的掩护下强渡富春江,第88军第62师顽强抵抗,双方在江北岸展开拉锯战。
日军凭借火力优势突破防线,第62师被迫向桐庐撤退。
18日,日军攻占桐庐,随即分兵向诸暨推进。
与此同时,日军第22师团猛攻诸暨外围阵地,中国第40师依托既设工事顽强阻击。
日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,多次发起集团冲锋,第40师官兵与敌展开白刃战,阵地反复易手。
激战至20日,诸暨外围阵地全部失守,日军逼近城区。
第40师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,于当夜奉命突围,向义乌方向转移。
5月21日,日军占领诸暨后,继续向南推进。
中国第10集团军调整部署,以第79师、第63师在义乌至金华公路沿线设伏。
23日,日军第32师团一部进入伏击圈,第79师突然发起攻击,炸毁公路桥梁,分割包围日军。
日军凭借装甲车掩护负隅顽抗,双方激战竟日,中国军队歼灭日军300余人,击毁装甲车5辆。
入夜后,日军援军赶到,第79师主动撤出战斗。
金华、兰溪是浙西重镇,也是中国军队的重要防御节点。
5月25日,日军第116师团、第22师团合力围攻金华,中国第79军依托城防工事顽强抵抗。
日军以重炮轰击城墙,炸开缺口后发起冲锋,第79军官兵死守缺口,与敌展开巷战。
28日,金华城垣多处失守,第79军被迫突围,向衢州方向转移。
同日,兰溪也陷入激战,日军第15师团在进攻中遭遇中国军队埋设的地雷阵,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触雷身亡,成为抗战以来被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。
兰溪守军利用日军混乱之机发起反击,歼敌千余人,随后于30日奉命撤退。
在东路日军南下的同时,5月31日,日军第11军从南昌沿浙赣铁路向东发起进攻,揭开了赣东战场的序幕。
第3师团、第34师团兵分两路,分别向进贤、东乡推进,企图与东路日军会师。
中国第九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命令第70军防守进贤至临川一线,第4军驻守东乡至鹰潭地区。
6月1日,日军第3师团猛攻进贤,第70军第19师依托抚河防线顽强阻击。
日军以橡皮艇强渡抚河,第19师官兵用机枪、手榴弹猛烈还击,击沉橡皮艇20余艘。
激战至3日,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突破防线,进贤失守。
第19师向临川撤退,与第70军主力会合。
6月5日,日军第34师团进攻东乡,中国第4军第59师依托丘陵地带构筑工事,与敌展开周旋。
日军以骑兵部队迂回包抄,第59师且战且退,将日军引入预设的伏击区。
当日军进入东乡以东的山地时,第59师突然从两侧山头发起攻击,日军猝不及防,损失惨重。
但日军后续部队迅速赶到,以炮火压制中国军队,第59师被迫向鹰潭转移。
6月8日,日军逼近临川,第70军与日军第3师团展开激战。
日军出动飞机10余架次轰炸临川城区,城防工事损毁严重。
第70军军长李觉亲临前线指挥,官兵们奋勇杀敌,多次击退日军冲锋。
激战至10日,临川外围阵地全部失守,日军攻入城区,双方展开巷战。
第70军在伤亡过半的情况下,于当夜突围,向南城方向转移。
与此同时,中国军队在赣东地区发起反击。
6月12日,第4军趁日军第34师团立足未稳,在鹰潭至贵溪公路沿线发起突袭,击毁日军运输车30余辆,缴获大批军用物资。
日军随即调集重兵反扑,第4军主动撤出战斗,向弋阳转移。
6月中旬,东路日军第13军与西路日军第11军在衢州外围会合,总兵力达8万余人,形成对衢州的合围态势。
中国第三战区集中第25集团军、第10集团军主力共10万余人,在衢州周边构筑三道防线,准备与日军决战。
6月14日,日军开始进攻衢州外围阵地。
第116师团向衢州城北的九华山阵地发起猛攻,中国第86军第16师依托山地工事顽强抵抗。
日军以重炮轰击山顶阵地,掩护步兵冲锋,第16师官兵死守阵地,与敌展开拉锯战。
激战至16日,九华山主峰失守,第16师退守衢州城垣。
17日,日军对衢州城发起总攻,数百门火炮同时轰击城区,飞机轮番轰炸。
中国第86军军长莫与硕指挥部队依托城墙工事奋勇抗击,多次击退日军冲锋。
城南方向,日军第22师团试图强渡衢江,第86军第67师以密集火力封锁江面,日军伤亡惨重,渡江失败。
18日,日军改变战术,集中兵力猛攻衢州城西的飞机场。
驻守机场的中国第49军第26师与日军展开激战,机场跑道被炸毁,油库起火爆炸。
第26师官兵与敌展开白刃战,伤亡过半,被迫撤出机场。
日军占领机场后,随即向衢州城西门发起攻击。
19日,衢州城西门失守,日军涌入城区,双方展开巷战。
中国军队逐街逐屋抵抗,第86军参谋主任胡立夫在指挥战斗时壮烈牺牲。
至20日,衢州城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,残余守军向城南突围,衢州陷落。
衢州会战中,中国军队伤亡约3万人,日军伤亡也达1.5万人,是浙赣会战中最惨烈的一役。
虽然衢州最终失守,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迟滞了日军的进攻节奏,为后续的反击创造了条件。
日军占领衢州后,并未停止攻势,继续沿浙赣铁路向西推进,于6月底占领玉山、上饶等地。
但此时日军的战略重心已转向掠夺浙赣沿线的资源,尤其是铁路沿线的萤石矿(用于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)。
日军调集大批工兵,修复被破坏的铁路,将掠夺的萤石、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杭州、南昌。
针对日军的掠夺行为,中国第三战区命令各部队深入敌后,开展游击袭扰。
第32集团军在浙东地区频繁出击,破坏日军交通线,袭击日军补给站。
7月5日,第88军在义乌至金华公路上设伏,击毁日军运输车50余辆,缴获粮食、弹药一批。
第25集团军则在衢州周边开展游击战,多次袭击日军守备部队,收复了衢州外围的多个乡镇。
在赣东地区,第19集团军向驻守临川、南城的日军发起反击。
7月10日,第4军猛攻临川,与日军第3师团展开激战,收复临川外围的多个据点。
第70军则在南城至鹰潭公路沿线展开破袭战,炸毁桥梁3座,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。
敌后袭扰使日军疲于奔命,补给困难,被迫收缩防线。
7月中旬,日军开始分批撤退,中国军队趁机发起追击。
7月下旬,中国军队转入全面反攻。
在浙西方向,第10集团军沿浙赣铁路向北推进,7月28日收复兰溪,8月1日收复金华。
日军第116师团、第22师团在撤退中不断遭到袭击,损失惨重,被迫向杭州方向溃逃。
在赣东地区,第19集团军于8月5日收复临川,8月10日收复东乡。
日军第3师团、第34师团沿浙赣铁路向西撤退,中国军队紧追不舍,在鹰潭至南昌一线展开激战,歼敌数千人。
8月下旬,日军全部撤回原驻地,浙赣会战结束。
此役中国军队共伤亡7万余人,日军伤亡约2.5万人。
虽然日军在战役初期占领了浙赣沿线的大片地区,摧毁了部分机场,但未能实现切断中国东南补给线的战略目标。
中国军队在会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,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浙赣会战是抗战时期华东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役,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战斗,中国军队在物资匮乏、后勤不足的情况下,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。
它不仅是中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较量,更是两国军民意志力的对决。
在烽火交织的浙赣沿线,中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不屈的精神,为抗战史册写下了悲壮而光辉的一页。
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
睿迎网配资-十大股票软件品牌排名-沈阳配资平台-线上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